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钢铁鲜血烈焰 > 第247章 抗清援朝(一)

  全罗道是朝鲜八道(即京畿道、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黄海道、平安道、江原道、咸镜道)之一,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部,是著名的粮仓。正因为如此,全罗道成了这次“抗清援朝”行动的第一站。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虽然郑成功和毛雄辉达成了合作关系,两人都认为“跨海征东”去敲诈勒索倭国幕府将军获得巨额金银是个好主意,但由于近日清军在辽东、朝鲜的一系列动作,“抗清援朝”的优先度超过了“跨海征东”。这种优先度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

  在毛雄辉所来自的旧时间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后,迁移了一些朝鲜人到中国东北种地,结果意外发现了一些品种的水稻抗寒能力极强,竟然能在东北平原茁壮生长。日本鬼子、朝鲜二鬼子当然都不是东西,但不等于他们的意外发现没有意义。事实上伪满时期的中国东北水稻产量相当惊人,而这恰恰是在新时间线上大规模开发辽东、以及比辽东更北的地区的一个契机。

  毛雄辉委托负责“抗清援朝”行动的赵应元、乙邦才两个总兵在朝鲜尽可能多地收集稻种,以用于此后的种植试验,当然就算没有找到耐寒稻种(毕竟有可能是在十七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突变),控制全罗道也等于扼住了朝鲜王国的咽喉。十七世纪并不是二十世纪,没有国际法,也没有两大阵营对立,所以“抗清援朝”只是美其名曰的说法,这次行动的目的,除了尽可能地开辟市场外,就是把李氏朝鲜绑上镇江侯的战车,驻军、占领,将其转化为进攻满清“龙兴之地”的跳板。

  “这朝鲜可是当年洪武爷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就算是壬辰倭乱也是打完了没去占领……”对于毛雄辉要在朝鲜驻军的说法,乙邦才其实是有点犯嘀咕的。相比之下,黑面武人赵应元就想的开的多——在他眼里这些软弱无能、偷奸耍滑的家伙还不如鞑子呢,驻军那是给他们面子!

  由于两者存在理念上的差异,在接近全罗道时候还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乙邦才坚持认为应该“低调行事”,“与民秋毫无犯”,方可得到朝鲜人心,而赵应元对此嗤之以鼻——“大明对朝鲜那么好,朝鲜还不是被鞑子一顿胖揍后投降了伪清,所以这世上没有赢不赢得人心的说法,拳头大才是真理!”

  最终两者的争论以折衷的方式的做了定夺——船队肯定要在全罗道进行补给,直接抢吃相太差,不过贸易的时候为了保证朝鲜人老老实实的不使坏,必要的“威慑”还是要的。于是乎当初在定海县、在杭州府城外开着战船“贸易”的盛况再次出现,只不过朝鲜人这边用于支付的东西……除了米,就还是米了。

  “听镇江侯说这地方产米,但怎么看都是出了米以外没别的了。”赵应元一边嘀咕,一边下令对“朝鲜人卖给咱们的米”进行严格的检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人家作假好歹是在米里掺沙子,这拨子不知死活的杂碎,他奶奶的居然是在沙子里掺米!

  话说这帮朝鲜人作假也有些门道——例如一大袋米最上面一层没沙子,越往下面沙子越多,若不是彻底翻起来查看,真的要被他们蒙混过去。黑面武人赵应元得知此事后,脸色变得黑红黑红的,乙邦才也很恼火,所以对“教训这帮狗贼”没有任何劝阻。于是乎此后一天是标准的“炮打棒子”时间,而朝鲜人反应倒也“迅速”,迅速派出一个姓崔的官员进行交涉,并声称已把掺假的奸商绳之于法。

  “掺假的奸商真当你赵爷爷那么好骗杀几个替死鬼蒙混过关不肯赔钱轰!给老子继续轰!”半天过后,朝鲜人那边彻底怂了,先是同意按照掺假米价值的三倍来赔偿大米,然后又同意按照耗费炮弹和火药的价值三倍来赔偿银子。

  赵应元黑着个脸,对朝鲜人赔偿的大米和银子进行了严酷的检查,事实证明朝鲜人的恐惧果然压倒了偷奸耍滑,这些大米和银两基本上没有掺假。

  乙邦才、赵应元非常卖力地收编大量的仆从军。这全罗道是粮食产区没错,但由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破产、流亡、饿肚子的农户不在少数,这些人集中起来吃顿饱饭,稍加训练就是一支大军,虽然战斗力还是一泡稀,但作为辅兵还是勉强能用的。

  在全罗道搜集了大批的粮草和辅兵后,乙邦才和赵应元按照原定计划,北上前往忠清道,结果刚靠岸不久,就听到了一则“爆炸性”的消息——清军已经全力南下,攻入京畿道,威胁汉城。

  ————分割线————

  对于格尔泰和翟洪而言,“入朝剿寇”显然是非常美好的人生体验,原因无它,这仗打的是太顺了。

  格尔泰甚至有一种感觉,所谓的“朝鲜官军”,甚至比还那群跑到盖州城下集体作死的朝鲜海寇还弱。他这种体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海寇是自负盈亏的,好歹知道武备是吃饭的本钱,为了多抢劫也不能偷工减料,而朝鲜官军吃空饷、喝兵血的程度比晚明有过而无不及,除了将领身边的亲兵外,其余的杂兵长期处于极度贫穷和饥饿状态,战斗力可想而知……

  相比于只知道乱打乱杀的格尔泰,自诩狡诈的翟洪却有一丝担忧——皮岛海寇显然不敢和大清雄兵正碰,但大清也暂时奈何不得海寇。所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怎么说也应该尽快把朝鲜王所在的什么汉城给占了,迫使朝鲜王用船队运兵去皮岛剿寇才成。所以在平安道、黄海道继续烧杀抢掠似乎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主意……

  无独有偶,这次“入朝剿寇”的负责人,曾经在何洛会手下做事,但及时跳反不但没丢官,甚至还升了职的昂邦章京硕詹也有类似的想法,问题是想法只是想法,事情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次入朝兴兵三万,看似数量不少,但考虑到大清的精兵多数都在关内,这三万“雄兵”的质量其实相当的可疑。至于那数量已经到了六万多的朝鲜仆从军,抢东西倒是挺在行的,战斗力……能不提了么。而且这种质量差不但表现在战力上,还有指挥难度上,硕詹发现这群兵丁满足于烧杀抢掠、奸淫掳掠,要重新集结起来十分困难的时候,心情是十分崩溃的。

  所以当硕詹听说镇江侯的船队已到达全罗道,心里其实是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有了机会把已经涣散化的军队重新集结起来——“再不南下,汉城就要被逆贼先抢了!”

  在许诺的“大掠七日”的鼓动下,三万清军和六万多朝鲜仆从军离开平安道,穿越黄海道,向着京畿一路“势如破竹”。硕詹显然深谙倭国某大名“百姓像芝麻,越榨越出油”的精髓,一路行军的过程中抢出了水平,抢出了格调,抢出了其他人抢不出的效率!至于死亡十余万,流亡近百万这样的“副作用”,朝鲜王还不担心呢,他担心个屁!

  硕詹显然错怪了朝鲜王,他其实是挺担心的,只不过李倧担心的是李家的基业,不是百姓的厄运,毕竟李氏朝鲜国小力弱,禁不起折腾,前几次后金、满清入侵已经是伤筋动骨,还没缓过劲儿来又是一次骨断劲折。至于以自己的力量抵抗住满清的入侵这不用说做了,连想想都不可能啊。没看见那些“坚城”、“要塞”在清军面前和豆腐没区别么?这要怎么挡

  朝鲜王李倧其实搞错了一件事——并不是坚城、要塞挡不住清军的铁蹄,而是那些畏敌如虎的渣渣军队根本没有抵抗的意志。弃城而逃和开门揖盗是典型的“应对方法”,当然对朝鲜王禀报的时候则是极力夸大清军的战斗力,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无耻。一时间各种有关清军战力在近几年持续暴增的传闻在汉城四处传播,随着“版本更新”越来越邪乎,什么徒手撕城墙、头铁撞城门都出来了,更为稀奇的还有清军大将硕詹手持巨弓,八百步外一发洞穿城墙!

  由于清军在朝鲜官兵的形容中迅速向奥特曼方向靠拢,唯一能对抗奥特曼的怪兽,也就是明国镇江侯的船队成了朝鲜王李倧,还有王储李淏唯一的救命稻草,至于全罗道那边禀报的什么明军炮轰杀人事件,那直接完全无视,这父子俩只希望乙、赵两位将军早日抵达汉城,以对抗长驱直入的清军。

  当镇江侯的船队抵达汉江入海口的消息传到汉城的时候,朝鲜王李倧和王储李淏感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但好景不长,仅仅在一天之后,大票大票的清军和更大票大票的朝鲜仆从军就陆续抵达了汉城以北,次日开始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