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钢铁鲜血烈焰 > 第370章 更多的研究者

  当蒲松龄和许青儿倾尽全力去研发“转轮式生火机”的时候,同样在应天府,另一个研究者正在奋笔疾书,只不过他的身份……有点特别。

  大明周藩,天子贵胄,现任周王朱伦奎,昊天教圣姑、武宁公主、绝对权力不亚于毛雄辉的朱伦璎的兄长,理论上的地位毫无疑问的高大上,实际权力毫无疑问的……无限接近于零。

  不过一想到济南那个监国,福州那个皇帝的处境,朱伦奎倒也释然了。

  朱家的权威,天下的权柄,从崇祯皇帝自杀殉国的那一刻起,就破碎不堪了,此后的朱家皇族,不管是什么名号,不管是皇帝、监国还是藩王,本质上都只是傀儡而已。而讽刺是现在朱家人里实权最大的,居然是朱伦璎那个女流之辈,她是圣姑,也是公主……

  好吧,好吧,从朱伦璎受封“公主”这一事件看,足以证明济南弘光朝廷对朱伦奎根本没有任何“面子”可言了,毕竟从礼法上说藩王的姐妹是没有成为“公主”的资格的,除非藩王本身称帝……而对于根本就是软禁在应天府城的朱伦奎来说,这可能么?

  妖孽……为何我的妹妹是这样一个妖孽!朱伦奎回想起朱伦璎小时候的那些事情,确认了她当初和普通的小郡君没有任何区别后,只嘟囔了一句“果然是青莲仙子转世”,毕竟这也是唯一能解释这种异状的办法了。更何况他的妹妹并没有亏待于他,生活上的物资不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事业,没错,著书立说也是一种事业。

  他面前的这本书,名曰《救荒本草拾遗之东洲篇》,算是他苦心孤诣的著作。开篇就是“夫天下之大,乃周天八万里之寰球也,七海三陆,五洲四洋……西洋之西,大洋之东者,为东洲也,泰西语呼之为‘亚美利加’,此洲分北、南两部,纵横万里,殷地安人居之,后泰西人兴兵入寇,灭殷地安大国阿兹特克、印加等邦,一时间城池崩坍,白骨盈野,然则东洲之秘产,也因泰西红毛人船舶之利,传播至四方。”

  随后是正文——“马铃薯者,泰西语曰‘婆忒头’,因根茎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别称甚多,

  辽东、北直隶称‘土豆’,河南称‘山药蛋’,湖广、陕甘称‘洋芋’,南直隶称‘洋山芋’,两广称‘薯仔’,福建称‘番薯仔’……此物虽能开花结果,但多用根茎繁衍,产量甚大,可解饥荒……薯块上有芽眼,可切至数块,每块上皆有芽即可萌发……马铃薯可烤可蒸可煮,唯不可生食,茎叶有大毒,马食过多即死……”这样的文风还介绍了红薯、辣椒、玉米等一系列“东洲高产作物”,还有烟草这样的“可以满足嗜好,但终究有毒”的玩意儿,至于古柯这样“食者癫狂错乱,不惧强敌,固有人称‘虎贲药’者,然则当今战场铳炮决胜,狂乱者死更早”的东西,特意加上“祸害人间之魔,食者当斩”这样的话语。

  到今天为止,朱伦奎搜集的有关“东洲名产”的资料已经接近了一百种,而他手头种植的各种“东洲植物”植物也有十来种,甚至在这寒冬腊月都还有一些在生长。这要感谢“扬州玻璃厂”提供的玻璃,这样才修的成“温室”,不管这个温室造价有多么高昂,反正不是朱伦奎出钱也无所谓,而这温室带来的提升,则是显而易见的。

  朱伦奎也看毛雄辉、朱伦璎写的教科书,知道人畜需要呼吸“氧气”,而植物则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才能生长,而炉子里的木头、煤炭燃烧之后,一样能生成“二氧化碳”,于是乎朱伦奎就有了一个想法——如果主动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植物身边,是不是就可以加速植物生长?

  对!肯定对!就是这个理儿!朱伦奎立即着手验证这一猜想,由于他妹妹安排了不少人帮(监)助(视)他,这个试验进行的很是顺利,在温室近乎封闭的情况下,加入二氧化碳和不加入二氧化碳的同种植物,在生长速度和最终收获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得到这个确定结果的时候,朱伦奎总有一种“我得道了,我真的得道了”的眩晕感,虽然这种“得道了”不等于“飞升了”,视觉效果上差很多,但心理上的快感是同样的爽利。朱伦奎在嗨过一番之后,立即有诞生了更牛逼的目标——他倒要看看,这植物生长的秘密是什么,那些“教科书”上说的话是真是假?

  “昊天之道下,万物流传皆遵循其理,除非借助大日、繁星炽火之力,否则‘物质守恒’,反应前总重多少,反应后总重依然是多少……”

  “植物生长之源,并非泥土,而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的叶片在光的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糖类,同时释放出氧气。”

  “从理论上说,如果不是为了氮磷钾这三种主要元素和更多的微量元素的话,泥土其实不是植物生长必须的,只要你能配出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药水,植物的根泡在稀释过的药水里一样能生长,甚至生长的比在泥土中更好。”

  朱伦奎并不知道,当他开始思考这些教科书中的内容,并试图将其证明和否认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坐吃等死当猪养的藩王,而更接近一个“科学家”了。

  ————分割线————

  当南直隶的研究者们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山东的研究者们做出了自己的表率。

  青州-淄川-博山一带,作为吴国公势力在山东的“钉子”之一(另一个钉子是济宁),这块“飞地”的重要性似乎一直在下降,但这并不影响面瓜积极从事研发活动,尤其是在赵铁柱、霍铁等人的协助之下。

  相比于三个飞黄腾达的哥哥,过早因伤而残废的霍铁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残”,而赵铁柱则看着张全蛋、李小花天天装逼,却也没有赶上他们的办法。长此以往,这面瓜的研发工作就成了他俩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于是乎他们上心,不是一般的上心!

  由于青州-淄川-博山这快“飞地”的资源,远远少于富庶的南直隶,因此向“更大更粗”方向发展重炮并不是一个好方向,比较青州-淄川-博山这一带的重炮对周边的威压已经够大了,因此现在“铁炉堡”的研发方向主要在“铳”而非“炮”上,例如赵铁柱提出来的方案是“五眼转轮铳”,而霍铁画出来的图纸是“七星连珠铳”。

  面瓜看着赵铁柱和霍铁的设计图,一阵眩晕感铺面而来,他不得不承认这俩老兄弟确实花了苦功夫,也确实设计出可行的结构,但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五发或者七发一梭子打完确实猛的很,但再装填弹药需要多少时间你们考虑过没有?

  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面瓜也早就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水平,他很快把话题转移到了比较务实的新设计上,譬如说——铳刺的改进。

  “现在我军使用的铳刺,大都为插入……或者说插塞式的,都是等火铳打过子弹,然后把铳刺基部插入到铳管子里,戳敌兵,这样需要一个安装的过程,不方便,所以俺设计了一种套筒式的,把铳刺固定在铳管子外方,随时可以用来戳人……”

  面瓜讲述着自己的设计,但霍铁和赵铁柱的脸色却渐渐有些不对了——没错,把铳刺固定在铳管子外方是不用临时插塞了,是随时可以用来戳死敌兵了,但是这样一来如何装填弹药呢?装填弹药的时候致命的铳刺岂不是对着兵自己?

  正当“残疾二人组”狐疑之际,面瓜却说出了自己的下一步的设计——“把铳刺用套筒固定在铳管子上,确实不好从前头装弹药了,不过反过来说,为何一定要从前面装弹?俺设计了一种可以从后面装弹药的火铳,暂定为‘后装铳’如何?”

  ————分割线————

  当山东的研发者们为了“后装铳”开始努力的时候,另一些发明出现在南直隶的民间,毕竟这是一个因新时代的到来而活跃起来的社会,出现各种奇思妙想并不怪异。而这项发明本身,其实是后世再熟悉不过的“油印”技术。

  油印技术,原理简单,蜡纸上的蜡能阻止油墨渗入,但被笔“刻出来”的字迹部分却不能,当油墨通过部分透过的蜡纸对下面的纸进行染色,一张印刷品就出来了。看似简单,但油印其实是需要两个前置科技点的——一是便宜的蜡纸,二是便宜的油墨。而这两者在弘光七年春天全都满足了,所以油墨这种本来就不复杂的技术浮出水面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大小小小、形形色色、高端或非高端、民用或者军用……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以越来越夸张的速度出现着,而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不可违逆的历史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