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带着论坛回古代 > 第253章 投降信

  太子身旁的宦官,轻轻咳嗽了声,刚才吵闹的殿堂顿时安静了下来。

  不一会儿,宦官们分发完毕卷子,众贡生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秦余坐下来,打开试卷一看,见上面写着六个大字,整个人就彻底懵逼了。

  草原策,平亳策。

  怎么回事?韩江不是说一般的殿试就只有一道策论题吗?如今竟出了两道。

  秦余抬起头,见大家已经开始着手写作,他不禁有些紧张,可又不能问端坐上头的太子。

  看了看上面的两道题,草原策就是如何解决草原问题的策论。

  秦余知道,有关草原的事情,在京城已经成为最热的话题了。

  而在座的贡生们,恐怕早已经把这个题目当作殿试要出的策论之一,并先一步解答出来,如今再看到,岂不是轻车熟路了?

  秦余的额头开始冒出汗珠,但他不敢耽搁,考试的时间只有两个时辰,不及多想,立马开始动笔了。

  很快的,一篇本就存在心中的草原策,被秦余洋洋洒洒地写了出来,吹干上面的墨水后,接着便看了看第二道策论。

  平亳策。

  亳州的朱和尚,他本来是在寺庙里敲钟的,可日子太苦了,连当和尚都不能,又被自己的朋友给诓骗上山,做了强盗,但又不甘心整日困于穷山恶水之中,与自己希望过的生活差太多,所以脑袋一拍,便就n了。

  攻下两个县城后,朝廷坐不住,要派兵围剿,而燕王呢,主动请缨,秦余是知道的,燕王在走的前一天,特地去找他了。

  而这周朝的亳州,和后世安徽的那个亳州有点不一样,秦余看过地图,那边的地势险峻,山和山之间都是连着的,不易大军的进攻,只能化整为零,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和朱和尚他们打游击。

  这一点,秦余和燕王提起过,可他也不知道燕王当时有没有听进去。

  秦余怕燕王出事,人家虽然是百战之将,但也难保不在阴沟里翻船。

  所以,之后又给燕王写了信,信中的内容是从nn里搬运下来的各种山地战知识,他希望届时这封信会对燕王有用。

  而今,既然要写平亳策,那就不得不写山地战。

  秦余已经给燕王做过总结,这时候写下来,可以说是文如泉涌,笔走龙蛇了。

  一篇平亳论,不用多加思考,如有神助般快速写了出来。

  当把卷子上的墨水吹干,抬起头时,其他贡生们还在埋首书写。

  秦余用半个时辰,便写完了,不可谓不快,这也很好地证明,他除了床上之外,是个实打实的快速男子。

  但皇宫有皇宫的规矩,贡生们是一起进来的,自然要一同出去,所以此刻,秦余也只能干坐着,不能快速离场,得坚持到封卷的时间。

  还好,他身上有个千度nn,不然下面的半个时辰,怕不得无聊死。

  打卡千度nn逛着,竟真的神奇起来,不知不觉时间飞快过去,他也不觉着饿了。

  “封卷!”

  “封卷”

  “封卷”

  一声钟响,站在太子身边的宦官高喊着封卷,两旁的宦官们也同时喊了起来,声音在这殿堂之内回荡。

  贡生们见此,也立马放下了纸笔,不管结果如何,有没有全部回答出来,都不能继续写了。

  秦余是早已忍不住,收起nn,跟着其他贡生,先排成一排,向太子行礼过后,才再跟着接引的宦官离开。

  一份份试卷,被大殿里的宦官们收起,然后再送到太子面前,后面的几天,因为皇帝的不管事,需要太子代为批阅,然后把最终的名额交到皇帝面前,让他审度。

  当然,两百多份的试卷,太子也不可能一个人批,而是由内阁跟着太子一起批阅,内阁的高官们,会把中意的卷子放到红色盘子里,而认为一窍不通的,便会放在黑色盘子里,最后再把红色盘子交给太子,让他选出前三甲,和后面的进士们。

  这些事便跟秦余无关了,他只要回到家中安心等待榜文的发放即可。

  太子殿下面带倦意,坐了三十年的太子,如今已有四十多岁,虽然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没日没夜地批阅奏章,操劳国事,不敢轻易怠慢,更怕被人抓住把柄,加上时常吃金丹的缘故,所以他的身体是每况愈下,坐了大半天,腰酸得不行,都快直不起来。

  这时候,一名宦官走了进来,说道:“李大人他们都在殿外等候了,请问殿下,何时开始批阅试卷?”

  “自然是明日,今天本宫有些累了,叫他们也别等,早点回去歇着,明天有得累啊。”

  太子站了起身,在太监们的搀扶下离开大殿。

  出殿门后,太子往南边的天空望了望,脑海里出现了燕王的身影,他叹了口气,说道:“四弟,四弟他去剿灭叛逆,而今已有半月,算着日子,大军应该到亳州进内了吧?”

  身边的宦官在旁答道:“殿下,前日兵部有来自南边的塘报,塘报里说,燕王殿下已经和朱逆们交战过了。”

  “这么快吗?呵呵,四弟不愧是皇族的千里驹,可真是日行千里,转眼间就到了逆贼跟前。本宫看,剿灭朱贼,恐怕是指日可待了。”

  “太子殿下英明,天佑我大周。”

  一干宦官低头称赞,太子只是干笑了声,让后继续朝前走去。

  兵贵神速,燕王其实是先率领先头的骑兵,在十天内到达亳州的,到亳州后,便联合了当地的守军,跟朱和尚在一个名叫洪武县的地方交战。

  一开始,亳州的守军受到燕王的鼓舞,再加上有骑兵的加入,那些朱和尚的反兵们是一击即溃,形势对大周来说,是一片大好啊。

  燕王也因此十分自得,进亳州城后,跟当地的官员们庆贺了一个晚上,可当第二天,朱和尚学乖了,他化整为零,采用山地包围县城的战略,舍弃已经被劫掠一空的县城,而躲进深山里。

  燕王他们分几批人马进山去找,可山路崎岖,有的连道路都没,想要找到朱和尚的位置可比登天还难了。

  可朱和尚这边,他作为亳州本地人,又当了许多年的山大王,对亳州境内的山势十分熟悉,他所带军队里的兵士,自然都是本地人的多,上山下山,跟走平地一样。

  而且他们懂埋伏,在重要的位置设下陷阱,还会将进山的周军逐一分化,再一个个地消灭。

  一连数日,燕王他非但没能抓住朱和尚本人,还损兵折将,此刻又过了半月,跟随的军队已经到了亳州城外,他这时候正跟将士们在大营里商量,这个朱和尚该怎么讨伐。

  “报!”

  就在他们商量军情时,门外头一名小兵走了进来,手里带着一封信。

  燕王把信拆开一看,却是朱和尚身边的一名武将写来的投降信。

  “呵呵,诸位,你们怎么看。”

  燕王和众将士重新坐回位置上,刚才信中说道,这名想要投诚的武将叫做常达,他说自己与朱和尚不和,还因为躲在深山半个月,缺衣少食,受够了躲藏的日子。

  这个常达还说到,他听闻英勇无比的燕王到了亳州,心里早已经生出投降的意思,只是碍于跟朱和尚的兄弟关系,所以才一直踟蹰不前,如今已和朱和尚分道扬镳了,无牵无挂,所以让人带上书信,希望周军能够答应自己,他愿意把朱和尚的藏身地点告诉燕王。

  “殿下,我看这其中必定有炸啊。”

  一名将领道出心里所想,其余的人都点头同意。

  燕王对这封信自然也是不信的,但他此刻却想到不如利用这个常达,跟朱和尚来个决一死战。

  “诸位,你们附耳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