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都护府 > 第四十五章 骚乱难平

  送走传旨的内宫监,何光华和李铎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没过多久,屯卫军大统领刘一传和手下左屯卫将军何彪匆匆赶来。他们同样刚刚接到圣旨,除了宣召关于皇太子巡视洛阳、抚军监国的内容外,刘何二人也都得到封赏。

  “这他妈到底怎么回事?”何彪脾气火爆、性子直爽,眼前的情况彻底把这个粗鲁军汉给弄糊涂了。

  李铎没说话,何光华也没说话,旁边的蒯印思索片刻,开口道:“这应该是皇帝的怀柔政策吧。莫不是缓兵之计?”

  刚刚晋升为骠骑大将军的刘一传,此时也搞不清眼前情况到底是福是祸。

  他对何光华犹豫的说:“要说是缓兵之计吧,倒也不像。毕竟发的是明诏,快马廷报已经开始通传各州、郡、府、县。最远的地方,不出半个月也都会知晓。如此一来,殿下抚政东都武成殿的事,就算铁板钉钉了。”

  “哦,对啊,”何光华反应过来,赶紧向李铎躬身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皇储地位更加稳固。”

  李铎摆摆手,示意周围跟着何光华道喜的众人都直起身来,无奈道:“上柱国,你别开玩笑啦。现在皇叔来这么一手,咱们该怎么办呢?”

  何光华沉吟片刻,说道:“殿下,您知道咱们现在最缺什么吗?”

  李铎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有些摸不着头脑:“最缺什么?”

  “咱们不缺精兵、不缺猛将、也不缺堂堂正正的道统权威,”何光华叹口气:“唉,我们最缺的是深谙朝堂政治的谋臣。就像现在,陛下轻描淡写的一纸诏书,我们既不清楚背后的缘由,也无法继续明刀明枪的发动兵谏。”

  何彪问道:“为何不能兵谏?”

  对于这个问题,在场的众人都很想知道答案,只听何光华道:“我们在帝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武威军神策军互有损伤。而太子殿下又拒不奉诏、擅离东宫和帝都。无论怎么看,定个抗旨谋逆之罪都不为过。可是,陛下不仅不降罪,还特命太子抚政洛阳,我等也具有封赏,为什么呢?”

  武将们捉摸不透其中原委,都屏息凝神听他继续讲:“因为如果现在陛下撕破脸,定太子殿下有罪,那我们就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等到两军对决时,他可以说我们谋反,我们也可以说他有意违背神圣盟约,大家各说各有理。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立刻就会出现皇帝与太子分庭抗礼的局面。而地方的官署和军队中的各个派系,也势必将纷纷站队,搅入局中。到那个时候,陛下既不能一口吃掉我们,我们也未必能攻克帝都,双方将陷入难以预料结果的长期对峙。”

  蒯印点点头:“上柱国言之有理。现在明旨一发,天下皆知皇帝仍然守约,还对殿下及我等将士恩宠有加。若是我们此刻还要提兵逼宫,那么便会因为师出无名而导致军心不稳。用不了多久,各路勤王大军便会及时赶来,以平叛的名义将我们消灭于帝都城下。”

  李铎皱眉道:“要是这么说,那本宫就乖乖赶赴洛阳吗?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所以说,我们最缺谋政的良臣。”何光华无奈道:“接下来会怎么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实在不是我们这帮只知道舞枪弄剑的大老粗能够想透彻的。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至少殿下您还安然无恙,军队也还在我们手中。这恐怕是目前最好的境况了。”

  听完何光华的分析,刘一传欲言又止,他旁边的何彪忍不住抢先道:“皇帝不仅加封赏赐我们屯卫军,而且还有其他旨意。”

  “什么其他旨意?”何光华隐隐感觉有些不妙。

  刘一传沉声回答:“陛下要帝都附近的屯卫军即可开赴边关,驰援安西都护府,协防玉门关和阳关。”

  蒯印惊道:“好狠啊!”

  何光华心中暗道:皇帝老儿李坤,你果然有手段。刚才的诏书中,只说让武威军随扈太子,并未提到屯卫军,当时他就已经觉得不妥。现在看来,此计确实非同一般。

  “恩宠信任、加官进爵”在先,“民族大义、国家安危”在后,轻而易举之间,便分化掉何光华手中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

  难道屯卫军敢抗旨不从吗?

  放着迫在眉睫的敌国外患不管,死皮赖脸的留在帝都,其心可诛也!到时候,屯卫军上上下下都会被扣个“不忠”的可耻帽子,遭到世人唾弃。

  搞不好,还要让奉旨“抚军监国”的太子殿下站出来,亲自明正典刑,严惩刘一传等人,那样热闹可就搞大了。

  但是,屯卫军一旦离去,远赴西域边疆,先不用说其战况如何,仅仅从宫里发出几道金披敕令,旁边再配合上安西都护府的压制,就能轻易把屯卫军中的高层指挥官来个大换血,全部由皇帝信任的将领顶替接管。

  从此,何光华就再也没办法得到屯卫军的臂助。

  -

  李铎一言不发,静静的看着何光华,等他拿主意。

  何光华倍感压力。

  他倒背着双手,在主帐前的空地上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来低头沉思,时而抬头仰天出神,周围众人都默默的看着他。

  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何光华停住脚步,转过身来冲大家笑道:“呵呵呵,如此说来,倒也不失为两全之法。此次行动,我们是想拥戴太子殿下尽早即位,执掌大唐江山。以免夜长梦多,被小人觊觎宝座,以至于生出变数。但就现在的局势来看,恐怕时机还未成熟。”

  他顿了顿,从容自信的说:“如今,陛下仍在盛年,帝位稳固。况且也并未明确流露废储之意,我等尚不能急于一时。再者,此刻西域变乱,帝国边关危急,实在不应该在内部自乱阵脚,最后被外敌所趁。所幸的是,有我们一帮赤胆忠心、维护神圣盟约的忠臣在,殿下可以巡视东都洛阳,行使抚政监国的大权,储位更加稳固。即便是发生什么不测,仍有自保之力。所以我等还是先奉旨行事吧。”

  “那么,我们去西边?”刘一传疑惑道。

  “对,去玉门关。”何光华明确道:“一传,此去西域边疆,切记以防守为上,不可与突厥人轻起战端。你必须牢牢掌握住屯卫军,如有任何变故,必须要先行派人赶赴洛阳,求取太子殿下的旨意,再做定夺。”

  刘一传郑重的点点头。

  嘱咐完屯卫军大统领,何光华又对蒯印说道:“你赶紧派出信使,请吴先生来洛阳,越快越好!”

  蒯印领命飞奔而去。

  何光华转向李铎,深深一躬:“殿下,您若无异议,咱们这就起驾洛阳吧。”

  大唐皇太子微微颔首,温言道:“从此,就有劳何太傅了。”

  -

  帝都安化门,城楼。

  皇帝李坤一身白色文士装,外罩黑鹅绒大氅,站在清冽的寒风中,遥望城下不远处的连绵军帐。

  半个时辰前,左右武威军开始集结动员,陆续拆营拔寨、整理行装。

  已经变得有些零落的军营正中,树立着两杆大旗。

  一面是纯黑色主帅大纛,旗帜中央一个斗大的“何”字,两旁写着“大唐上柱国武威大将军忠勇侯”;

  另一面旗帜只写了一个“李”字,鲜红的笔画,在明黄色的旗面上显得有些刺目。

  -

  李坤望着那面临时找来、代表太子御驾所在的黄色大旗,不禁有些微微的惆怅。

  内侍总管福宝轻声道:“大家,城上风硬,还是回宫吧……”

  见李坤没有回应,站在旁边的张策道:“陛下,微臣作为太子少师,没能尽到职责,令东宫殿下身处困境,实在难辞其咎……还请陛下责罚。”

  李坤转过头,看了一眼张策,仍然没有说话,沉默片刻后继续向远方眺望。

  “陛下不必过虑,”徐成淼躬身道:“明鉴司有办法从洛阳把太子接回来……”

  张波听闻此言,心道:北衙明鉴司所谓的“接回来”,恐怕用“绑架回来”形容更贴切,而且不用分是活人还是死尸。

  他正要说话,突然有人扯他衣袖。愕然看去,正是老将军胡云天在朝他微微摇头。

  只听李坤悠悠道:“接回来又如何?人回来,心也回不来。”

  雷桓拱手肃容,说:“陛下,臣以为徐大人的建议值得考虑。难道您就不担心,太子殿下会受到何光华的胁迫吗?”

  “铎儿总要长大的,”李坤语气加重几分:“既然要长大,就必须学会如何面对权臣,学会如何生存自保……”

  说到这里,李坤有意识的避开这个话题,转而问道:“屯卫军奉诏开拔了吗?”

  张波回禀:“启奏陛下,屯卫军统领刘一传已经派人复旨:全军立即奉命出征。兵部签发的行军执节也送到了屯卫军主帐。”

  “好,好,很好。”李坤松口气,欣然道:“他们肯听话,这事就好办。西边也确实很紧急,不能没人管。”

  胡云天颤颤巍巍的说道:“咳咳……陛下,老臣以为……咳咳咳,此事没那么简单。咳咳……刘一传那两把刷子,怕不是突厥人的对手……咳咳,咱们还得早作打算啊。”

  被胡老将军连咳带喘的如此一说,大唐皇帝李坤立马觉得身上的寒意又平添几分,也不知道是因为身冷还是心冷。他急忙说道:“对对对,爱卿讲的有道理,铎儿这边暂且先不用分太多心,咱们赶紧回宫,商量商量西域的事。”

  -

  大唐承业二十一年的帝都骚乱,就以这样的“和平”方式,暂时落下帷幕。

  后世史官在记述这段经过的时候,往往语焉不详,版本迭出,且前后矛盾。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除了当时个别几位有资格参与其间的重臣名将外,没有谁能真正说的清楚,那天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们只能看到的是:某个风和日丽的寻常春日,左武威军突然进入都城、封锁朱雀大街;然后,他们又被神策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赶出帝都;再然后,就是宫中传出那篇名动天下的诏书——东宫抚政;再再然后,就是太子领着武威军前往洛阳、十万屯卫大军出征两关;再再再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你要说这不是叛乱吧,不对。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连续出现违旨犯禁的武装流血事件,莫名其妙的死了成百上千个士兵以及十几位高级官员,其中竟然还包括左武威将军陈云帆以及兵部侍郎戚兴这样的大人物,实在是匪夷所思。

  可你要说就是叛乱吧,也不对。

  皇帝依旧是皇帝、太子依旧是太子,整个乱局中并没有人被定罪谋反,更没有人因此被抄家灭族。

  传闻中的始作俑者——上柱国何光华,事后还被加官进爵,仿佛立了什么大功一般。

  -

  所以依照比较官方的说法,该事件的性质为:小规模的治安骚乱。

  至于骚乱的起因,则是右神策军某位冯姓军官,与左武威军某位刘姓军官,因为争抢“怡红院”的头牌姑娘翟娇娇,双方发生激烈口角,近而大打出手;大量所属部队的人员参与斗殴,以至于持续引发冲突升级。

  所以,这起被命名为“风流债(冯刘翟的谐音)骚乱”的治安事件,最终由京兆尹府的莫忠大人承担责任。

  因为莫大人治理不力,所以被罚一年的俸禄,其余负责京城治安的府军长官纷纷撤职查办,而长安知名的娱乐场所——怡红院,停业整顿半年。

  -

  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小骚乱,不过只是大戏开锣的前奏而已。

  真正的惊涛骇浪,才刚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