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都护府 > 第一百六十二章 新任总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玉门关,自古以来,既是东西方文明的融汇点,同时也是这两个世界的分割线。

  水乳交融却又泾渭分明。

  照理说,作为唐朝的军人,从玉门关向西边眺望时,应该会有一种窥看异域风情的奇妙感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李世卿此时却反而产生出即将回归故乡的错觉。

  他心里知道,其实也并不是错觉。

  这种莫名的亲近之心,是因为远方那片苍茫的大地上,有自己生死与共的兄弟,有已经逝去的懵懂爱情,更有满腔热血和壮志雄心。

  理想与信念所在的地方,往往会比家乡更加亲切。

  此时的玉门关,到处都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

  垮塌的箭楼、崩坏的城墙,还有建筑物上被羽箭射出的斑斑箭孔,无一不在对人们诉说着,这座雄关所经历的命运。

  残垣断壁冲淡了要塞昔日的肃杀之气,不复往日壮阔的风采。

  贯穿此地的丝绸之路,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繁华。东西走向的大道上,远近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商旅的身影,显得特别冷清。

  一群高大的突厥战士,列队在关口两侧,负责对行人进行讯问检查。

  李世卿嘱咐周兴他们看好货物,自己则快步走上前去,与突厥人交涉。

  他一开口,便是标准纯正的突厥语,瞬间就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突厥卫兵们显然因为语言相通的缘故,对眼前这位汉族小伙儿感到好奇和亲热。

  经过一番海阔天空的胡吹,李世卿把突厥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以至于对方不仅没有半分质疑刁难,反而还热情的给他们开关放行,指点道路。

  李世卿一行顺利过了玉门关,正式进入西域地区。

  接下来的十几天,他们沿途路过不少藩国的城镇乡村,所见所闻都完全超出了之前的想象。

  而今的西域,情况坏到出乎意料,却也好到出乎意料。

  原先的西域总督——突厥左贤王隆尼亚已经率领本部兵马,随阿史那默辛东征。接替他职位的,是突厥另一个大部族雅库特的族长格玛可汗。

  雅库特部族,是仅次于黄金族的突厥第二大势力。其人口众多,一直雄踞草原最肥沃的土地,实力不容小觑。

  一百多年前,突厥内部爆发惨烈的部族王权战争。在那场旷世大战中,黄金族最终打败了强悍的魔血族,得以成为大漠草原的最高统治者。

  这里面除了金狼勇士殊死苦战的功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雅库特部族在战争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刻,坚定站到了黄金族一边。

  自那以后,黄金族和雅库特之间,便是血盟的关系。

  历经百年的发展,黄金族世代可汗都因为对雅库特的感激之情,充分给予其发展壮大的便利条件。

  而雅库特也始终死心塌地的追随着统治部族的脚步,相互守望,携手并进。

  可是,到了阿史那默辛这一代,事情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此时的雅库特,已经变得非常强大,甚至具备了某些可以抗衡黄金族的潜在实力。这一点,看在阿史那默辛眼里,自然多少是有些不爽的。所谓养虎为患,尾大不掉,历来是强君雄主所忌惮之事。

  而另一个问题则显得更加严重。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雅库特竟不动声色的介入到王子之争的行列里。

  阿史那默辛可汗作风简朴,平生只娶了一个汗妃,膝下两儿一女,总共三个孩子。长子是赤利亲王,次子坦利亲王,小女儿就是瀚海明珠阿思佳公主。

  两位亲王殿下长大成人后,一直为王储之事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这早已经成为突厥汗国内部尽人皆知的事情。

  原本王子争权还算简单明了。赤利重武、坦利重文,在黄金族内部各有亲信,实力基本均衡,不相上下。但是就在三年前,雅库特的族长格玛可汗,突然向阿史那默辛求亲,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赤利亲王,成为了赤利的老丈人。

  这一下,平衡被打破了。争夺王储之位的天平,陡然向赤利倾斜。

  为了稳定突厥内部的关系,也为了通过联姻的方式影响和控制雅库特部族,阿史那默辛渐渐对赤利青睐有加,也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交给这位长子亲王行使。

  一时间,黄金族内部盛传:赤利亲王将会继承权位,成为下一任君主。

  于是,原本很多保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也立即纷纷转向,跑去巴结讨好势力大增的赤利亲王,搞得坦利亲王非常狼狈尴尬。

  反过来,赤利地位的日渐抬升,也带动雅库特部族水涨船高。

  连续几次部族争夺地盘的战争中,赤利都毫不犹豫的支持了自己的岳父家,甚至还亲自调动军队为其助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雅库特部族不断的增强实力。

  此番东征大唐,雅库特部族出动近十二万大军,在格玛可汗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来到西域。

  按照原先的计划,雅库特军团是作为赤利亲王的麾下,随驾参战的。但是,在阿史那默辛大汗决定让隆尼亚的金狼第三军、第四军更早投入到东线作战后,赤利和格玛可汗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同样也是因为看重西域这块肥肉,赤利向父汗谏言,由格玛接替隆尼亚,担任新的西域总督。

  八万雅库特子弟留在西域镇守,另外四万多人则跟着赤利,入关劫掠大发横财。

  阿史那默辛对这个建议考虑很久,最终还是答应了。他也有苦衷:帝都之战,势必将会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动用战力强横的黄金族精锐,才能有把握尽快取胜。同时,作为战略大后方的西域,其重要性也不容轻视,交给血盟部族镇守,又是自己儿子的属下,可能会更安心一些。

  于是,大军东进之时,也是格玛可汗走马上任之日,雅库特的族长正式成为西域大地的新主人。

  大唐、突厥和西域诸国的后世史书中,对格玛可汗的人物评述,都有过一个近乎相同的描述语:骄横、暴虐。

  由此可见,这位新任总督的人品,究竟有多么差劲了。

  其实从客观来说,格玛作为突厥的贵族,其民族优越感确实过分爆棚,但与同时期的其他突厥王公相比,也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真正令后人诟病的是,他在统治西域初期所实施的两项政策。也就是令李世卿等人感觉极为意外的地方。

  一是重叠制税负,一是整编西域军。

  将近六十万突厥大军,外加二十五万西域从属军,千里跋涉,远征强大的唐帝国,其攻击跳板和后勤补给基地,正是西域。

  突厥军队一项秉承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即“打到哪里,抢到哪里”,利用攻占敌方领土,就地解决给养问题。

  但是这一次,这个方法不灵光了。

  主要的原因也很简单,军队规模太大,唐朝帝都以西的州郡本就贫瘠,根本支撑不起突厥人的需求。

  根据突厥统帅部的判断,只有攻占帝都,才有机会解决一半的补给困难;只有夺取关东地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军口粮的问题。

  在那之前,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西域来提供保障。

  八十万人吃饭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平均算一个战士一天消耗两斤粮食,那么全军一天就要吃掉一百六十万斤。装在一百斤的大麻袋中,就是足足一万六千个麻袋,摞起来像小山一样。

  大军出征已有近半年的时间,算下来,一百多座粮食山就这么吃没了,而且到底还要再吃多少座,仍然是个未知之数。

  另外,粮食输送需要大量的民夫和牲口脚力,战线越推越远,运粮的成本也跟着越来越高。到最后,往往送一百斤的粮草到前线,就得同样消耗一百斤的粮草在路上。

  这样一来,军需的压力便成倍的提升了。

  而这还只是口粮。西域从属军的伙食通常很差,但是突厥勇士们必须顿顿吃肉,这样才能有力气打仗。

  所以,一天宰杀两千头牛或是五千只羊,那是常有的事。半年过去,光是西域各国贡献的牛羊就超过五十万头。

  如此庞大的供给,全部来自于饱经战乱、尚待休养生息的西域诸国,其痛苦压力实在难以言状。

  为了完成军需任务,格玛可汗的手下们,踹开了每一户西域百姓的家门,将他们赖以生存的口粮和用来下崽的牲畜统统掳走。

  这还不算,格玛还创造性的发明了一种重叠制税负,上至诸国王室、官员商贾,下至普通百姓、仆从奴隶,都需要按层次直接向他派出的税政官缴纳税金。

  税金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人头税、田地税、交易税、城门税全是小儿科,连生孩子、娶媳妇、办丧事、看病、甚至逛街,都有交钱的名目。

  这就等于说,百姓们既要通过向自己的国王交税来供养远征大军,还要再向突厥税政官交无数次捐税。重重叠叠的几道关卡,彻底将民间财富压榨的干干净净。

  至于收上来的这些金银,只有小部分押送到了前线,其余的则塞进格玛可汗的口袋。

  与苛捐杂税相比,整编西域军的做法就显得更加冒险和激进了。

  之前阿史那默辛大汗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将西域各个王国的军队,整合在一起,统一训练、统一指挥,让西域真正变成突厥的版图。

  命令二十五万从属军一起出征,也是围绕这个想法的一次尝试。

  但是,阿史那默辛也知道,想完全实现整编西域军的计划并不容易,所以他决定还是等到摧垮东边的大帝国之后,再返回头来一步步进行。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雅库特部族的可汗比突厥君主有勇气多了,格玛上任第三天,便干脆利索的发出命令:各邦国,除王廷护卫队外,其余所有军队必须立刻向他集结,展开大规模整编训练。胆敢不从的,立即视作叛徒,进行讨伐绞杀。

  格玛可汗究竟为什么这样做,背后自然有他的考虑。但现实的情况是,西域各国现在除了王廷护卫队外,还真的差不多没什么额外的部队了。

  之前连年大战,军队数量损耗极为严重,而今又抽调主力随同突厥大军出征,哪还有什么多余的人手。

  但是总督的命令非常清楚:胆敢不从,立即绞杀!

  为了避免被突厥人找借口灭国,很多西域国家甚至重新征兵,就连拄着拐杖的老头和流着鼻涕的小孩都拉进队伍,统统送到格玛那里。

  反正突厥人管饭,送他们过去还能节省点口粮不是?

  在这个过程中,西域疆界内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逐渐进入格玛可汗的法眼:他们既不奉命交出军队接受整编,也不上缴任何税负和粮草。甚至连自己派去的使者都不搭理:“你们坦利亲王答应过,俺们不用鸟你这些乱七八糟的命令。”

  真是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