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绞明 > 第25章 残酷的世界

  胡壮是第一个来找方南的,在第二学年最后几个月时间里,又有何言、周毅、王盛荣三人来找方南,将自己想要推翻大明朝的想法告诉方南老师,若是能够得到方南老师的认可,他们就能做下最后的决定,去为这个目标努力。

  和对胡壮一样,方南都用话语打消他们准备付诸于行动的想法,有推翻大明朝的想法很好,方南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轻松将三人收入班底,只不过三人没有像胡壮那样直接向方南效忠,但都说了“听从老师吩咐”之类的话语。

  暂时方南对胡壮、何言、周毅、王盛荣四人的吩咐都一样,让四人好好学习,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未来才能聚集全天下老百姓的力量去打败明朝这个强大的敌人,四人也老实听从方南的吩咐,平日里更加用心去学习。

  方南知道自己的四十二个学生中不止是胡壮、何言、周毅、王盛荣四人有“推翻大明朝”的想法,只不过其他人都将想法藏在心中,轻易不会透露出来,“推翻大明朝”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非常的危险,即便他们是居住在远离外界的深山中,不受朝廷管辖,也不能随意说出来。

  也是因为“推翻大明朝”这个想法太危险,敢于将这个想法定为目标的人是少而又少,方南可不相信自己仅仅是通过一些故事侧面影响学生,就能让他们都产生“推翻大明朝”的想法,这不现实。

  另外方南猜测有“推翻大明朝”想法的人应该都是男生,女生几乎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身处明代,不管是青山寨还是外界,女人都是男人的附庸,这天下是男人主导的,女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生育后代。

  方南当然不会这么去想,能够用到女人的位置有很多,即便暂时因为这个时代的局限女人无法去担任官职,也可以担任丈夫的助手,分担一些压力,这也是方南大力培养胡筱雅的原因之一。

  等到时代的局限被打破,到时候女人进入工厂做工,甚至担任官职,都不成问题,这一点还需要未来方南的努力。

  第二学年结束,第三学年到来。

  第一学年里方南仅仅是教授学生们一些基础知识,第二学年里方南讲述一些农民起义的故事引导学生们的思想,第三学年最为重要,方南要将所有学生都收为班底。

  第三学年开始半个月后的一节常识课上,村寨里的一位老人出现在讲台上,老人会为学生们讲述曾经自己在外界生活时的场景。

  “那时候,生活真的很累很累,每天起早贪黑,即便是丰年的时候,一家人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到了灾年的时候,只能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好多好多熟人都饿死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家是有土地的,土地不多,不过足以让我们一家人生活下去,过年过节也能吃上一点荤腥。

  可惜遇到连续两年的干旱,田地歉收,为了活下去,只能将田地卖掉获取能够生存下去的粮食。

  可是那些可恶的地主竟然压低田地的收购价格,我们却不得不将田地低价卖出去,不卖出去,我们只会饿死……”

  “好不容易,灾年过去了,没有田地,我们为了生活下去只能租种地主的田地。

  每年秋收的时候,地主都将大部分收获的粮食拿走,只留给我们很少很少的粮食,这点粮食都不够一家人吃,平日里还得做些其他事情换取粮食,才能够让一家人勉强获得足够生活下去的粮食……”

  “我们家还算好的,那时我们家对门有好几亩良田,他们家是我们那一甲最富裕的家庭,经常做好吃的,香味闻得我直流口水。

  可惜没多久,有一个地主看上他们家的良田,强买强卖,只用很低的价格就将田地买走了,还将那家的顶梁柱打成重伤,没几日便咽了气。

  这家人去告官,没想到那地主在官府人有熟人,以‘诬告’罪名将告官的人打个半死又关在大牢里好长时间,这一家子算是彻底完了……”

  台上老人一边说一边哭,台下学生们一边听一边哭,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深山里,生活在青山寨这不缺粮食的地方,即便偶尔听到外界有多么多么残酷,也无法清楚了解到外界的情况。

  当初的老人们大多数已经逝世,剩下的老人也非常不愿意回忆那让人悲伤的往事,是在方南的请求下,老人才给小辈们讲述当初他们在外界的艰难生活。

  学生们听着老人的故事,学生们脑海中不断勾画着一个残酷的世界,他们还是第一次清楚了解到老百姓在外界的生活是这么的艰难,官府和地主不断压迫剥削他们,能够挣扎着活下去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这时候好多学生都在庆幸自己生活在青山寨中,和老人描述的外界相比,青山寨的生活还真是幸福,起码青山寨的人们都能够吃饱饭,偶尔也能吃到一点肉喝一些肉汤,也没有凶恶的地主和官府压迫剥削他们。

  在老人讲故事的时候,方南能够看到台下坐着的学生中有人咬牙切齿,那是对地主、官府的痛恨。

  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有学生问道:“爷爷,为什么你们当初不造反?”

  “造反?的确有好多活不下去的人造反,可是官军太强大了,杀死好多好多造反的人,我们不敢造反,只能逃进这深山中,幸运的找到这么一处好地方。”

  老人有些悲伤的回答着,他认识的人中就有造反被杀的,而他不敢造反,逃进深山中苟活到今天,能够活着已经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这学堂中还有老人的孙子在,就算现在老人去世了,也会死而无憾。

  【注:明朝没有‘村’这个基层组织,由里甲制度取代,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轮流担任里长,不担任里长时则为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