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问鼎十国 > 第一百五十三章 是时候回来了

  雍靖七年,八月,洛阳宫仁德殿。

  “陛下,这是燕云十六州,十所大学的入学数额名单!请陛下过目”

  萧绰穿着一身黑白相间的儒士服,秀美中透着几分干练,带着几分细长的丹凤眼,闪着与她年纪不符的精明。

  罗幼度兴致高昂,说道:“快快拿来!”自覆灭契丹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罗幼度主要的精力就用在三件事情上。

  银币、金币的推广,南人北调的大工程以及教育。

  银币、金币的推广很顺利,天下人对于金银的价值本就有一定的认识,只是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

  现在官方特别为之定义价值,很快就得到了普及,也暂时缓解了大宗商品的远距离的贸易货币难以携带的问题。

  南人北调的过程有坎坷,但都为朝廷以及地方官员所克服。

  五代十国的动乱对于北方的伤害太大,尤其是契丹的几次南征,各种屠戮不说,还将人口强行迁徙至漠南漠北。

  大虞的经济重心在中原,在南方,以至于中原、南方越来越富,人也是越来越多,出现了拥挤的情况,相反北方的人口始终得不到满足。

  这种情况并非好事,只有河北幽州镇得住场面,漠南漠北以及辽东才不会乱。

  河北幽州贫瘠,力量薄弱,靠什么让漠南漠北的少数民族心服?

  其实南人北调的政策大虞朝廷已经推行三年,各种优待,只是收获不明显。毕竟中原与江南的发达是有目共睹的,谁愿意舍弃繁华的地方,去荒凉之所发展?

  面对这一情况,罗幼度失去了耐心,在平定契丹以后,从雍靖六年初,采取强硬措施。根据户籍,将原本从北方逃难至南方的百姓强制遣返回乡,至于那些地痞流氓,无业游民都在迁徙之列。

  如预想的一样,这一政策一旦实施,立刻引发了不小的动荡。

  不过此事乃长远国策,朝廷上下态度一致,也不受战事拖累,动荡很快就平息了。随着人口的填充,各方面的资源都向着北方汇聚,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至于教育自不用说,教育乃国之大计,再苦不能苦学生,再穷不能穷教育。

  针对前后世的经验,罗幼度对科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展开了限制,也取销了官员的举荐名额的传统,在野学子严格按照,乡试、州试、省试、殿试流程来走,同时在这基础上开了一个后门:地方毕业大学生能够跳过乡试、州试,凭借大学文凭,直接参加省试,以此鼓励更多的学子考读大学。

  每次科举,罗幼度还会让国子监统计一个榜单,记录各科中举进士名额,根据他们背后的学校列出一个排名,授予不同的奖励,甚至经费支助。

  南方学习氛围浓厚,面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涌现出了不少的人物。北方本就人少,又受契丹统治多年,很多方面都不及南方。

  而北方的情况又与漠北、漠南、辽东戚戚相关,对北方的关注,罗幼度远胜南方。

  萧绰将手中的资料呈上,说道:“陛下,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

  “说!”

  罗幼度笑盈盈的看着面前的萧绰一眼,目光落在了对方呈献上来的名单之上,心中却颇为感慨,这小姑娘实在太厉害了,真有从政的天赋。

  罗幼度的最初想法就是给萧绰一个女官的身份,让她负责皇子皇女以及贵胃子女的教育工作,便如历史上的博士韩兰英以及唐朝的宋氏五女一样。

  萧绰很珍惜此次机会,在处理完本职工作以后,她借着自己国子监助教的身份,在国子监与上下同僚打成一片,尤其是国子监的监正戚同文,对于萧绰更是欢喜,特

  地收她为学生。

  这个戚同文可不是一般人,华夏历史上着名的教育家,睢阳学舍创办人杨悫的学生。睢阳学舍也就是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的前身,现在为应天大学。

  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在睢阳学舍办学,人称“睢阳先生”,历史上从睢阳学舍走出来的学子,于北宋初年,登第者就有五六十人之多。

  罗幼度在选择国子监监正的时候,连下了三道旨意,这才将戚同文从应天大学请到了京畿,担任国子监监正,总理天下教育。

  萧绰本就有了才女之名,被戚同文收为弟子以后,更是取代了昔年的周娥皇,成为了京畿第一才女。

  萧绰在国子监也是如鱼得水,以弟子辅助恩师的名义,协助他处理国子监的公务,成功晋升为国子监博士。

  萧绰晋升如此之快,自身能力是其一,但有一个军功在身荣妃姐姐也是关键。她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身份,利用她姐姐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天生的政客思维。

  罗幼度关注教育,经常与国子监接洽,了解各地的教育情况。

  萧绰凭借特殊的身份,又接下了这个任务。

  萧绰说道:“江南文风鼎盛,他们的综合成绩皆胜于中原北方。”

  罗幼度闻言颇为无奈,确实如此,江南文风极盛,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高其他地方一截,科举取士,高中进士者,江南学子占据其中一半。

  中原、北方、巴蜀、关中、陇右、凉州等分另外一半。

  “臣留意了今年南北大学传来的消息成绩,发现北方学子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绩较之南方学子更为优异。”

  萧绰知道罗幼度在为南北两地文化差异的不同而烦恼,语气中带着几分愉悦。

  罗幼度听得一怔,他到是没有发现这个细节,拿着手上的资料,细细查看,还真如萧绰说的一样,数理方面的知识,北方学子接受的很快,反倒是南方的学子在这方面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平均成绩。

  他微皱眉头,细细思量,想明白了缘由。多半是如此了。

  江南重文学,他们以高中进士为荣,至于词殚文律科、岳牧科、词标文苑科、贤良方正科、茂才异等科、文经邦国科等科目都不在考虑之中,只有对于自己信心不足的,或者没有考上的才会选择别的科目。

  其中数理科是最不受江南学子待见的,不过就算如此,最近几届的数理科考生依旧是以江南、中原人为主。

  现在实现了反超,多半是因为实用。

  文学装逼大于实用,相反数理能够融入生活。

  河北、幽州是银币、金币推行的试点区域,加上人口迁徙,百废待兴,不管是建筑还是贸易,甚至是测量都跟数理有关。

  生活中处处用得到,自然有人去学,新科数理本就面世不久,南北差异不大,很容易就追了上来。

  罗幼度看了萧绰一眼,说道:“你觉得为何?”

  萧绰道:“臣以为关键在于‘务实,。”

  “好一个务实!”罗幼度笑赞:“说得好,相比浮夸,朕更喜欢务实,求真。朕就觉得,都是一个脑袋两个眼睛,谁又会输谁?”

  他记得历史上南北文化断层更加夸张,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甚至不得不搞出南北榜,南北卷,以平息南北差异。

  这种南北榜,南北卷是有一定弊端的,会造成严重的地域派系区别。

  不过明朝的时候,北方人沦陷数百年之久,彼此的文化发展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不分南北榜,南北卷,北方永无出头之日。

  朱元璋分南北榜,南北卷也是无奈之举,总不能真的不管不顾,直接引发对立。

  大虞朝面对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北地沦陷时间不长,南北之间却有差距,但不明显,不至于北方无一人入取的情况。

  不过江南学子的文化水平确实要胜过北方,即便罗幼度在入取各科官员的时候,有心维护北方学子的尊严,最终结果还是南方中举的占据多数。

  面对此情景,朝堂上也有人提议分开考试,当然不是南北榜,而是契丹榜、高丽榜甚至于倭国榜。

  契丹、高丽、倭国文化程度远比不上汉人,一起考试太过吃亏,不如给予优待,更好的让他们体会到君恩。

  罗幼度担心过于优待,反而令得对方心生优越感,特别对待,反而无法更好的融入,一直未能决定。

  今日之事,让他彻底坚定了自己维护公平的念头,文化差异是一时的,真要形成了地域区别对待,那可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罗幼度看着手上的资料,心中欢喜。

  “陛下……庞相公求见,有枢密院紧急情报。”

  罗幼度还想跟萧绰聊上几句,突然得到此消息,挥手对方退下,将潘美请入殿中。

  “陛下!国华传来消息,东川郡铜矿发生暴乱,高家、杨家同时出兵平定了暴乱,他们一并上书向陛下请罪,说自己管理不当,无颜继续管理,愿意让出东川郡,将之还赠陛下。”

  罗幼度双目瞳孔微缩,幽幽道:“当朕是三岁小孩糊弄不成?欧阳回呢?他有什么消息?”潘美从怀中取过一封密信道:“这是欧阳刺史一并送来的。”

  罗幼度打开了密信,信上内容与他想象的一般无二,笑道:“算算时间也是时候了,大理是时候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