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超能作者 > 第213章 三我

  表哥一直以为苦根这样的生活会继续,像他过往的前辈们一样,打工挣钱慢慢涨工资,然后回老家找个和他一样的乡下姑娘一起结婚,然后全家继续打工或者在老家开个小卖部。苦根的下一辈也许能够进入县城,读个职工抑或走大运个大学跳出农门。

  以暗含了无数辛酸的经历,学术术语只有三个字,叫做城镇化。然而命运却总是太过严苛,苦根某次班时被切断了两根手指,原因据说他当时违规忙着扣手机。其实这在加工企业也不算啥大事,正规企业都有保险,反正有工伤基金赔。

  可是对于苦根而言,灵巧的右手再也回不来了。他的城镇化路线从此戛然而止,在服务业还没有兴起的年代,苦根只有返乡一条路。

  表哥当然去送了苦根,附带还有1千块钱。苦根死活不肯收,说得最多的是"魏姐啊,表哥嘛时候才能香你这样一月挣5,6千啊,是卖命表哥也要干啊!"

  表哥对他说道:‘’你养好伤了能,你快走吧记得别把工伤赔的钱乱花了。‘’

  苦根说道:‘’那当然,回去娶媳妇的,都在你给我的那卡里。‘’说完还晃了晃卡。

  表哥说:别现了,贼看着,快收起来吧。

  此后,苦根再也没有联系过表哥,依稀听说他又去了家乡某小矿打工。他的功能机黄砖也已暗淡已久。后来,一篇《北大毕业生去送外卖》的热刷屏,高材生送起来了外卖,靠干体力活在北京赚取5,6千工资引起了热议,然而他却不知道这是某些人的想象巅峰。

  表哥好像告诉苦根,现在真的有你能干的,还是收入5,6千的工资,这真的不是梦。苦根快回来吧。

  当表哥看这篇时脑子里满是另一篇章。表哥相信大家早已发现,没有什么产阶级,只有工薪/无产阶阶。

  而现在的普通人和过去清朝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一样的一旦不劳作,则抗风险能力差。一样的因眼前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活、命运,去思考自己是谁、真正需要什么。

  活在别人的眼。而不是成为自己。一样的,将来会为一个人最最基本的东西烦恼,抚养孩子受教育、自己和父母的养老医疗烦恼。二胎也不敢生,生大病一夜返贫。

  所谓的跨越原生家庭的阶级,只是短暂的安慰和长久的幻觉。真正的跨越阶级,进步是没用的,需要的至少是进化。变成另一个人。并且通道缩得很小很小了。

  原如下:“传统时代的国人,被锁定为传宗接代链条的一个环节,被篆刻为祠堂牌位的几个汉字。

  传统家庭,家长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多生养子孙,是实现和扩张这一权威的最重要方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化的特星从古至今都具备。

  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典当,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权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

  这种贫困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

  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化背景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国农民是世界最能吃苦耐劳的人种。他们在计算生产成本时,从来不把自己的劳动算进去,好像体力和精力是一种最不值钱的东西,可以任意耗用。

  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们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枷锁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

  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漆。

  而财富则让人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之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肚子无关的奢侈问题。

  财富是明生长的土壤。其实吧,这种事情在我们十几年前学时经常有,媒体也每每喜欢拿出来炒作。因为这样的问题拥有更多的冲突性和老青广泛的阅读群体。只不过章的对象一步步从“普通大学生”升级成了“北大硕士”。

  虽然对象在一步步升级,但媒体的解读往往只能停留在个体的表面。不光是因为没有能人,更是由于专注追求传播效果所带来的收益的本质原因,决定了他们不能将问题深入下去,否则写作深了会降低传播度。关于传播度的问题,看看现在能够流行的那些作品,应该能理解了。

  事实,所谓“北清毕业生竟作这种工作”的思想现象发生,是有鲜明的时代和现实特性的。

  人的命运是最大的哲学问题,而政治是命运的最大问题。所以看待一切现象行为的体现,都必须要超脱现象个体,去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发现问题全貌的一些深层部分。

  造成现代学生们集体迷茫的原因,是祖国母亲作为一个底子薄骨子弱的发展国家。

  在成为世界第二的路,无可避免的需要发动社会过滤器,将孩子绑架在家长—学校—社会的马车,无奈的在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又一个社会零件。

  因为必须这样。随便打个方,假设在当前普遍社会分工,10万个人里需要培养10个工程师10个科学家10个经济学家等等。

  那么作为发展国家为打好发展基础跻身现代国家,实际需要培养20个工程师科学家等等。

  但因为发达国家的生活吸引优势,10万人里他们只需要培养出5个工程师科学家,剩下的15个可以从发展国家引进移民。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国家想要追赶发达国家,要在1万人培养35个。所以我们的学习强度学习自由,甚至连带的生活生活方式都要为了这一目的而改变。

  https:///html/book/49/49166/l